【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】

上海市普陀区:打造“零距离-社区治理共同体” 建设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

2020年06月11日16:21  来源:人民网-吉林频道
 

近年来,上海市普陀区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理念,树立“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、高标准管理”的工作目标,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居住类民生难题,发挥党建引领,法治、德治、自治、共治各方协同的“零距离-社区治理共同体”的作用,开展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建设,通过“五违四必”整治、老旧小区改造、物业矛盾纠纷化解、网格化治理能力提升、社区达人善治等,探索构建“家门口”的治理体系,实现了“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开口之前”“把矛盾化解在小区围墙内外”的积极成效。

一、背景和基本情况

普陀区是上海苏州河两岸民族工业的发源地,全区共有8个街道、2个镇,278个居(村)委会,726个住宅小区,总建筑面积达3742万平方米,常住人口约128万。上世纪80年代,随着产业结构调整,普陀区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,为了解决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后的再就业,以兴建大市场、大物流为主导产业,解决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。虽然大市场、大物流促进了经济发展,也满足了人民群众便捷的生活和就业需求,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环保问题、治安安全问题、人口管理问题,群众投诉不断;再者,曾经的工人新村,由于基础设施老旧、煤卫不成套独用,还要拎马桶生活,389个公房、售后公房和早期商品房小区,一方面物业费收不到,物业管理水平上不去,一方面群众对居住环境不满意。对标国际大都市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,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,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,主要有:

(一)群众对环境“脏乱差”反映强烈

自2016年普陀区打响红旗村“五违四必”整治第一枪以来,广大群众强烈要求整治环境特别脏乱差、严重影响市民交通出行、消防和食品安全隐患突出的大市场;同时对河道沿岸生态环境治理、居住区周边成片违法建筑治理、小区周边安全隐患突出的“三合一”“居改非”“占道亭棚”治理等呼声强烈。据统计,2017年12345市民服务热线各类环境问题投诉居多,其中“违法搭建整治”投诉量达4604件/年。

(二)群众迫切期待居住条件得到改善

尽管近年来区委区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旧住房的改造和修缮,但仍有28个二级以下旧里地块和55万平方米不成套的住房需要改造,居民投诉“洗浴厕”生活很不方便;而生活在老旧小区的居民反映小区基础设施差、停车困难、绿化覆盖少、生命通道开辟难、加装电梯难等,抱怨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上不去,还经常为各类矛盾和纠纷投诉不断。

(三)群众“急难愁”问题反反复复投诉

据统计2016年-2018年,全区涉及物业纠纷矛盾的信访2890件,其中,个访2700批,集访190批;“12345” 市民服务热线共受理投诉93584件,涉及物业纠纷矛盾29780件,约占三分之一。老百姓反复投诉、诟病最多的主要是小区保安“不安”、保洁“不洁”、保绿“不绿”;物业在服务质量、小区管理品质、公共收益账目公开等方面问题突出;业委会“专业能力”不足,与物业冲突不断,从区法院2014-2018年受理的7195件纠纷案件来看,物业服务合同纠纷7120件,约占98.95%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(一)从“五违”整治走向“无违”创建

回应群众呼声,首先从依法治理开始。2017年区委区府成立“五违”整治和“无违”创建领导小组,通过“拆有章法、建有规划、管有成效、美有温度”建设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,从“五违”整治,走向“无违”创建,坚决打赢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攻坚战。

一是“集团军”作战。全区上下党建引领、条块联动、各方协同,由街镇牵头,公安、消防、城管、市场监管、绿化市容、房管等各类执法力量、管理力量,以“网格编队”下沉基层社区,通过“集团军”作战,全力出击、依法整治。2017年以来,全区共拆除违各类法建筑230万平方米;2019年发起史上最难违建整治攻坚战,全面完成铜川路水产市场、金盛好来福家居市场、华环农贸市场、星沪中文化市场、三官堂电子市场、礼泉路建材市场等12个市场41万平方米的违建拆除。建立无证建筑数据库,实施挂图作战、分类整治、销项推进,截至目前,全面实现了区域内经营性违法建筑整治“清零”。

二是“五违”综合治理。截止2019年底,全面完成2445家违法经营户取缔整治;整治违法排污772批次,处罚60家企业,共处罚金额343.7万元;整治占绿毁绿1084件;整治地下空间违法居住823处,整治“居改非”1369处、完成“三合一”整治2310处,整治清除占道亭棚373个;整治“六乱”即无序设摊、跨门营业、食品摊贩6590件次。全区各类顽症整治完成率达96.22%。

三是“无违”整体推进。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,全区共有278个居村完成“无违建居村”创建,创建率达100%;全区10个街镇创建成“上海市无违建先进街镇”,创建率达100%,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完成“无违建先进居村(街镇)”创建“双达百”区。制定《普陀区社区发展规划导则》,引导设计师进社区,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家园治理,通过推进“美丽街区”“美丽家园”“美丽楼道”建设(简称:“三个美丽”建设),推广杨柳青路河岸生态慢行步道、兰田街心休闲花园、合阳小区等一批“拆、建、管、美”示范案例,把拆出来的空间还给了老百姓,赢得了社区群众的纷纷点赞!

(二)以“六个一批”化解群众“急难愁”

为了解决群众“急难愁”问题,2018年区委区政府将“硬件提升、软件支撑”的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工程推进,决定用三年的时间,加大28个二级以下旧里地块的改造,启动55万平方米非成套住房的改造,推进197个老旧小区近815万平方米的住房全面、系统地综合修缮;研究制定了《普陀区关于加强党建引领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》《普陀区“满意物业”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,聚焦突出问题,重点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“六个一批”项目。

一是化解了一批物业突出疑难矛盾。2018年由区司法局牵头建立“区-街镇-居村物业纠纷调处”三级响应机制,成立了“普陀区物业纠纷调处委员会”,共受理各类物业纠纷303件,调解成功235件,制作协议书138份。各街道、镇司法所组织法律顾问参与物业矛盾纠纷的调处,建立起“律师+社区达人”的调解平台,充分发挥了基层调解组织“第一道防线”的作用。各居民区的“红色议事厅”,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1+3+X“社区治理共同体”,1是居民区党组织,3是居委会、业委会、物业“三驾马车”,X是社会组织、团青骨干、社区志愿者等各方力量,从楼道堆物到加装电梯,通过自治共治化解社区矛盾。

二是推动了一批物业维修基金的续筹。区房管局制定了《关于开展维修资金补建工作的通知》,探索建立了法定续筹、日常续筹、专项续筹、定额续筹、公共收益补充等形式多样的基金筹集模式。对24个维修资金现状低于30%的商品房小区推进续筹,探索完成了嘉富利大厦、牡丹新苑、怒江新苑等27个小区维修资金的日常续筹。

三是实施了物业服务达标考核。从2018年起,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物业“红黑榜”制度,开展物业服务达标考核,各街镇以小区为单位,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“月考”,区房管局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“半年考”,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分级奖励,变政府“补贴”为达标“奖励”;创建“区物业行业信用信息预警机制”,采用“红黄橙绿”四色警示,在上海、普陀等媒体定期公开物业服务情况,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,倒逼物业服务改革,推动形成“优胜劣汰、失信失业”的发展环境。

四是试点了一批工程造价咨询和代理记账。2019年全区共有81个小区试点代理记账工作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,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小区维修资金、公共收益、业委会工作经费等规范管理。目前已经在全区推行代理记账工作,通过“小区账本”牵住物业治理的“牛鼻子”。

五是推进了一批居委会业委会交叉任职。全面推进业委会组建,目前组建率达99%;强化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统领作用,全区202个符合条件的业委会成立了党的工作小组,为实现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保证。

六是提升了一批物业企业服务能级。徐虎,是普陀区物业管理服务的“大品牌”,通过区属国资企业西部集团物业联盟建设,带动物业行业的改革,进行管理产业合并,推动“维修服务抢单”“西部工匠”等物业服务能级提升计划,推动物业管理区域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。

(三)以“三化融合”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

为了回应群众期盼,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”,普陀区围绕“创新驱动、转型发展”,以“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、高标准管理”为工作目标,推进基层治理“网格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”三化融合,着力在构建“家门口”的治理体系和解决基层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上下功夫,创新治理机制,提升治理能力。

一是打造“网格化”综合管理服务片区治理平台。普陀区建成了27个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,划分了59个“网格管理责任块”,将下沉的城管、市容绿化、市场监管、房办和公安等管理和执法力量,与街道行政力量在网格片区治理平台上实现深度融合,人数规模约35-50人不等,通过建立网格巡查、发现处置、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,形成多兵种、组合式、小部队的“集团军”作战机制,不断优化提升城市管理的幅度和力度,让老百姓看得到身边的管理力量,感受得到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有人“管”了。

二是建立“标准化”工作规范和导则。通过制定《普陀区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》《普陀区城市管理导则》以及“智联普陀-城市大脑”45个场景应用的事部件处置流程等,指导基层执法管理人员依规范快速处置问题,自2018年以来连续两年12345热线重复投诉率在不断下降,群众满意度在不断提升。

三是探索“智能化”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。建立“大数据+网格化+铁脚板”精准治理模式,依托“智联普陀-城市大脑”平台,将公安“雪亮工程”、网格传感器、小区智能安防的数据汇集在“一网”“一屏”上,以“智能发现、智能指挥、智能处置”,提升社区重点薄弱环节“人防+技防”治理成效,通过“预知、感知”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开口之前;通过居民区社工的“铁脚板”,建立起“四百”即进百家门、知百家情、解百家忧、暖百家心的走访工作机制,将走访信息和问题通过手机APP上传至网格平台派单处置,把围墙内、外“不放心的地、不放心的人、不放心的事”都管起来,做到“全覆盖、全过程、全天候”。

三、主要成效

(一)看得见的环境变化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

“五违”整治、“无违”创建为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建设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。“五违”整治,打击了各类违法经营,整治了各类环境脏乱差现象,消除了各类安全隐患,给普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,给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创造了环境,给城区高标准管理扫清了障碍。“无违”创建,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,共收到群众送来的感谢信575封,锦旗280多面,无1例群体性上访!社区群众对“五违四必”整治的满意度得分从2017年的78.82分,到2018年的80.21分,到2019年的84.71分,满意度排名从原来的倒数,上升到2018年的第20名,2019年的第5名;社区群众对推进街区景观道路建设、小区综合改造和楼道整治的“三个美丽”建设满意度不断提升。“五违”“无违”治理是依法治理,更是“民心”治理,拆违不仅拆出了环境、拆出了安全,更拆出了发展的信心、拆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!

(二)社区治理共同体汇聚了“同心”的力量

在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的建设过程中,探索形成了一批基层社区治理的优秀案例和实践区,如“长寿路街道社会治理促进中心”通过引导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参与小区治理,从业委会换届,到加装电梯、智慧小区、垃圾分类、缓解停车难等,让党建辅导员、代理记账员、工程报价员、律师、工程师、规划师、审计师等“达人”“能人”“热心人”有用武之地,让社区治理充满了“正能量”。2019年普陀区探索居委会组建“物业和环境委员会”,通过组织联动、街区联动、党群联动、项目联动的1+3+X工作机制,构建起了“零距离”社区治理共同体,涌现了一批如音乐广场小区、合阳小区、曹杨花苑、香泉苑、樱花苑等治理成效突出的“美丽家园”示范小区,以及马善祥、尹永敦等群众信得过的“金牌”业委会主任和120位“社区治理达人”。

(三)条块联动实现了社区综合治理的能效

在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的建设过程中,区委提出“街镇吹哨,部门报到”,建立起了条块联动机制。结合居村大调研,全区171个机关党支部与居民区党组织结对,吹响了“集结号”,建立了“居村直通车”问题解决机制,将集中反映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20类3452条意见,梳理成72个“任务项”,由条线部门认领,组织年轻公务员“当一天居委会干部”,建立起对接服务、解决机制,区委大调研办对问题回应不及时、不积极、不作为的部门亮“黄灯”“红灯”,用机制“倒逼”委办部门转变工作作风。建立“条块约请”机制,由街道提出“痛点”“难点”“堵点”问题,2018年以来,利用周六召开专项推进会和整治会,由区领导带领委办部门协同街镇抓推进、抓治理,解决了一批如金盛好来福家居市场重大安全隐患、小区大件垃圾处置等150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“拦路虎”“硬骨头”问题,在整合资源、聚焦力量、疏通难点、条块联动上,下了一手“攻坚棋”和“连心棋”。

四、探讨与评论

普陀区开展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。以下经验值得深思和探讨:

(一)同心凝聚,加强“党领导一切”的治理格局

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实践的启示一:坚持全面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。“零距离-社区治理共同体”建设,突出党组织的凝聚力、号召力,完善了以党为核心的“同心圆”治理架构,以“党组织-社区单位-各类组织”联动、“骨干党员-志愿者-各界人士-专业团队-社区群众”参与,将各类组织力量、行政力量、执法力量、专业力量、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,汇聚成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治理共同体,关注群众身边的问题,通过社区“红色议事厅”协商平台开展治理,构成从“核心”向“外围”逐层辐射的党建引领结构图,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公共管理、公共服务、公共安全中的核心领导力作用。

(二)同心守望,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理念

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实践的启示二:以人民为中心,始终坚持问题导向。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,建立问题发现机制、协商议事机制、项目执行机制、信息反馈机制、跟踪监督机制、评估评议机制等,坚持“同心守望”,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逐一分析、分类施策,回应群众期盼,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,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以儿女之心办好老百姓的事儿。

(三)同心参与,激发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基层活力

“美丽普陀-同心家园”实践的启示三:广泛发动群众,激发基层活力。“同心参与”就是坚持“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,大家的事人人参与”,引导社区居民发现问题、协商治理、推动善治,把家园建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充分运用社区党建联席会议、社区代表会议、居民代表会议、“三会一代理”等机制,聚焦公共事务,凝炼共同话题,形成共同价值,依法依规开展自治共治;把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心愿化为评价指标,把评判权、考量权交给群众,让群众自带“流量”地开展满意度评价,做到让群众从“被满意”到“真满意”,让基层治理实效更接“地气”、更有“人气”!

(责编:王海跃、谢龙)